Tuesday, April 5, 2011

迷霧。騎士。冷水坑

DSC01863

這次騎車距離上次又隔了好久,其中經歷了髂脛束(ITB)摩擦症候群,上星期三去給我的物理治療師處理了一下。因為我的右側骨盆有點前傾,導致左右兩腿施力不均,所以橋了一下骨盆。另一方面也把髂脛束弄鬆避免摩擦過度,痛就痛在這個弄鬆的方式,這個瑋德老弟用他的手肘往我的髂脛束(大腿外側的一條筋)用力揉下去,揉到差不多有孕婦生產那麼痛,最後在我的制止之下結束。不是我的忍耐度低喔,真的。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給我依樣畫葫蘆揉看看,可以體驗孕婦生產的疼痛感喔! (瑋德老弟最後還說他只用了五分力,揉那麼大力難道不怕病患就不來了嗎?)



DSC01907

夫人跟艾瑪都是第一次挑戰平菁街上冷水坑。這條路線還滿多變化的,坡度變化,人潮變化,天候更是變化,這三次騎下來都是這種感受。出發的時候山下出太陽,明德坡上來已經流了不少汗也喝了不少水,還沒上主菜已經怕騎到一半會沒水喝。

前半段路程,也就是出發點到平等國小這段約四公里的爬坡,基本上動不動就會出現風櫃嘴中段那種陡坡,長短不一,不過通常會接著一小段緩坡可以稍微休息。由於腳痛剛緩解,這次不敢太衝,就跟著夫人騎。上面照片那個髮夾彎,上坡時夫人竟然沿著內側白線半公尺外硬騎上去,不是走外線道喔,狀況特好。騎上去後喊著"我差點翹孤輪!"

DSC01868
吳董遙望遠方...

吳董先抵達平等國小,在附近找了個古色古香的公車亭小憩,大夥兒在這邊討論一下前半段路程,目前體能狀況良好。這段路程的難度介於風櫃嘴跟中社路之間,風櫃嘴能不落地的話這段應該也可以不落地才對,不過車輛較多,一些髮夾彎想切外線的時候可能會被車輛逼道只好奮力騎內圈硬上,會是落不落地的關鍵。

DSC01866
第一次騎,兩位有很多感想。

DSC01869
如果在這邊等公車的話...

DSC01872
個人挺愛這個公車亭的

DSC01877
濃霧,這是離開前拍的

過了平等國小就是一段平路跟下坡,抵達菁礐(ㄑㄩㄝˋ)橋就開始後半段的爬坡。尤其到了菁山山莊更是變態爬坡的起點。瞬間坡度可高達20%。
這段坡又可以細分成菁山山莊開胃菜,約12~14%,已經比風櫃嘴中段要更抖了,應該只有兩三百公尺,這段大家都還維持得不錯。過了之後一小段緩坡,然後來到菁山小鎮上第一道主菜,也就是瞬間坡度20%的主菜。這段就真的很喘囉,上次騎3P路過這邊一整路的推車縱隊,我是用時速5公里的速度騎上去的。機車的是這一小段直路爬完接著是連續彎路,而且一開始坡度也都超過12%(應該也比風櫃中段陡)。剛吃完主菜沒休息又上一道主菜,結果就是夫人下來牽車。
小牽一下就繼續騎,再來雖然還是硬抖但是相較之下就算輕鬆了,夫人踩著穩健的步伐往冷水坑前進,而且開始享受著靠人力上到冷水坑的成就感與喜悅。山上天候與山下大不相同,涼爽的陰天,也沒消耗太多水分。很意外艾瑪落在最後。

DSC01876

艾瑪早餐吃太少血醣不足,陡坡主菜那一段就下來牽車,邊騎邊牽的情況下久久不見人影,最後我回頭去幫她牽車。好在離休息站不太遠,而且不是受傷或什麼的,卯起來大吃一頓就沒事了。

DSC01878

這個遊客中心真的正點,食物非常像樣,牛肉麵、餛飩麵、肉粽都很好味,只管騎上來就對了。氣候也真的變化很快,十分鐘左右整個遊客中心都埋在濃霧裡,除了能見度極低,水氣更是濃到能明顯感受到水珠,並且類似飄雨。

DSC01881

DSC01888

旁邊不遠就是冷水坑的免費泡湯聖地,我相信騎車上來泡感覺鐵定不同。

DSC01893

隨後就冒著濃霧下山,由於能見度極低,領騎的人可以用聲音通知後方人員轉向與坡度,放慢速度集體前進就可以安全通過濃霧區(當然一定要開前後燈)。

DSC01897

DSC01895

來到秘密花園咖啡館休息一下,本來要去的蒙帕拿斯竟然收掉了,莫名奇妙多騎了一小段爬坡,哈哈。

DSC01903
吳董沒帶風衣(山下天氣真的不會想到要帶),穿著在冷水坑遊客中心買來的輕便雨衣。

DSC01904
有幾個小朋友?

DSC01906
大合照

DSC01908

這次平菁街上冷水坑在山上遇到濃霧十分有趣,大家都能完成攻頂,通過變態陡坡的考驗,也親身體驗能量補充的重要性,收穫頗豐。沒想到夫人在短期之內就能攻上冷水坑,繼上次風櫃嘴不落地之後又是一個里程碑,想想一年前連中社路都上不去,人生的變化何其大啊。夫人這次扣掉平等國小休息時間總共騎乘96分鐘(包含小牽一段)。至於本人騎完這趟左腿的ITB症候群沒發作實在萬幸,不過明天還是得去給瑋德老弟作弄一番,親自用人體實驗理解運動傷害與保健也算是身為會長的高貴情操之一吧...

11 comments:

David said...

最近在驗收抽車(或只是站立踩踏),
滾輪就下雨再用,
昨天去外雙溪小爬一下,
今天也去河濱練騎,
基本上平地及爬坡都可以抽順手,
只是平地求加速(或超車),
爬坡求耐久,
我發現逆風大時,抽車別有一番風味,
抽車搖擺也有些味道了,
我喜歡抽車,
是覺得腿力比不上身體重量,
在腿力不足時,會用抽車來彌補,
現在抓到一點竅門,
再來就練肌耐力了...

會長 said...

等我腿好了也要繼續練抽車

David said...

是的,上述髮夾彎,
抽車就可以直上,
我都握下握把,
重心還能前傾,不會翹孤輪,
抽車抓重心太重要了,
ITB基本上是腿力問題,
站立踩踏剛好可以補強,
不過,抽車也不是絕對的,
只要能增加腿力,提高踏頻
(這是最正確的),
無形中,就有多餘檔位換檔,
當然就不需要抽車,
抽車我是想要騎爽的,
不一定對...

會長 said...

有試了一次用髕骨帶幫助復原,但是無效。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用髕骨帶(綁在膝蓋骨下緣)輔助復健是錯誤的,應該是要綁在髕骨上方才對,至於可否以髕骨帶沿用拿來綁上方? 我試試看。

David said...

網球肘加壓點不在手肘,
是在手肘前方,
加壓帶加壓點是在膝蓋骨外測,
膝蓋骨下緣是正確的,
因為繞一圈,
不知道你的加壓帶有凸起物嗎,
是否沒有壓在正確位置,
加壓帶太緊會不習慣,
太鬆會沒效果,位置也會跑掉,
剛開始可能要邊騎邊調,
而且還沒痛的時候就要先綁上,
如果已經疼痛,上加壓帶,
應該就有支撐感,
如果沒有,或許痛的不是ITB...

會長 said...

http://202.133.249.77/~staelike/product/product.php?ps=1&pss=32&p=51
用這一種才對

kozena said...

其實由公司騎去故宮小七的路上覺得體能與精神都很好(哈~15元三明治發揮作用中),比之前風櫃嘴病懨懨好太多了...所以所以,這次後面沒騎上去說實話有點不甘心...

David said...

你的說狀況跟我類似,
我用的是髕骨加壓帶,
不過護具是有其必要,
你就再買一條試試,
有時候狀況的改善是不一定的,
快或慢,
我自己也常買護具,
最近手肘痛跟腳扭到,
都會買些護具試試,
狀況都還OK...

會長 said...

我不習慣用護具,護具是過渡時期的方案,我比較傾向讓患部自己好(降低運動強度),所以才會從上次疼痛開始就沒騎車,雖然聽說七天沒騎車肌力就會萎縮,但那也沒辦法啊,反正這段期間大家都在萎縮,哈哈(除了吳董)。
瑋德老弟也沒有建議我去綁那些護具,只有建議運動前把ITB揉鬆一點,這次騎車都沒有發作,可能我的情況算輕微的。

不知道是不是季節的關係,咱們這幾位上冷水坑的會員好像都不困難,一付下週就能不落地的模樣。夏天是不是會變一個樣呢?

kozena said...

我除外,應該還是會落地低~

David said...

護具在無痛感就可移除,
反正肌力有持續運動而增強,
我是不會因傷而停止運動的,
反倒是有機會,
大家再約騎,
交換騎車心得與技巧...